谁来做饭,不只是家务问题

“谁来做饭、谁负责照顾孩子、为什么女性不上班”——这些问题不是自然的,是通过文化再生产机制维持的社会秩序。

谁来做饭,不只是家务问题
Photo by MaxDora / Unsplash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一个貌似“理所当然”的现实:
“妈妈做饭、爸爸上班”、“女人更会照顾孩子”、“她不上班,因为要照顾家庭”。

这些安排听起来很“自然”,甚至很温馨。但当我们静下心来问一句:“为什么是女性?”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被回答:“这一直都是这样的啊。”
但真的“一直如此”吗?
是谁让这些事听起来像是天经地义?

这正是我们今天要谈的核心问题:

“谁来做饭、谁负责照顾孩子、为什么女性不上班”——这些问题不是自然的,是通过文化再生产机制维持的社会秩序。

🧠 Stuart Hall:让支配结构变成“常识”的文化机制

英国文化研究学者 Stuart Hall 指出,社会秩序之所以能够维持,并不是靠暴力,而是靠一种看不见的东西:意识形态(ideology)

他说,意识形态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它已经变成“常识”的时候。比如:

  • “妈妈做饭爸爸挣钱”变成了一种“正常”的分工,而不是社会建构出来的角色分配。
  • 如果一个女人选择不生孩子,人们往往会问:“那你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常识”并非天生,而是经过媒体、教育、家庭、宗教等各种机制一代代地再生产出来的。

Stuart Hall 把这称为cultural reproduction(日常文化的再生产)。我们不是生来就认同这些角色分配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学会”这些性别分工的合理性


🛠️ Silvia Federici:家务劳动,资本主义看不见的引擎

如果 Hall 帮我们看到意识形态如何把性别角色“合理化”,那意大利女权理论家 Silvia Federici 则进一步指出:

家务劳动不是“无用”的,而是资本主义最需要、却最不愿承认的那一部分。

她提出“为家务劳动争取工资”(Wages for Housework)的政治主张,不是为了真的领工资,而是要让人看到:

  • 做饭、打扫、照顾孩子、提供情感支持,这些都是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
  • 没有这些“无偿劳动”,社会不可能正常运转。

但为什么这类劳动被忽视呢?因为它们通常被贴上“女性天职”、“母爱”、“温柔”等标签——看起来是爱,实则是制度性剥削

Federici 指出:资本主义一方面在工厂里剥削有偿劳动,另一方面在家里靠无偿劳动维持劳动力,却把这部分女性劳动彻底“私有化”、非经济化,变成了“道德责任”。


🧹 Arlie Hochschild:“第二轮班”的情感劳动者

即使到了今天,越来越多女性参与正式就业,她们在下班后仍承担大部分家务与育儿工作。
美国社会学家 Arlie Hochschild 把这称为“第二轮班(the second shift)”。

她还进一步分析了所谓的“情感劳动”(emotional labor)——即女性不仅做体力活,还要维持家庭氛围、承担情绪管理、安抚孩子和丈夫的焦虑等。

你是不是听过这种说法?

“你爸爸很辛苦,不要惹他生气。”
“你要体谅你老公,也不容易。”
“家要靠女人来撑。”

这正是 Hochschild 所指出的“性别疲惫”(gender fatigue)现象:即便女性已经承担过多,却被要求继续“理解”男性的处境。


🧭 所以,“谁来做饭”不是一个中立的问题

它关乎:

  • 谁的劳动被看见,谁的劳动被隐藏;
  • 谁拥有时间与精力参与公共事务,谁被限制在私人空间;
  • 谁的情绪被照顾,谁的情绪被压抑;
  • 谁有权选择职业与生活方式,谁被“责任”框住。

📣 结语:让看不见的劳动被看见,让“常识”重新被质疑

我们并不是要否定照顾他人的价值,而是要质疑为什么这份责任总是被默认为属于女性

意识形态的力量,在于它让不公平看起来像“正常”;
反抗的第一步,就是把这些“正常”变得可疑

下一次,当你听到有人说“她不上班,是全职妈妈”,也许你可以反问一句:

“她真的不上班吗?她做的工作,只是没人给工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