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你的表达力:视听通感
昨天看“大啊毛君”的视频,突然有了灵感,想要更新这篇关于“视听通感”的文章。所谓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简单说,当我们可以描述出别人描述不出的颜色,描述出别人忽略掉的声音的时候,此时就产生了一种“视听通感”,这时你用语言描述出来,读者会产生感官共鸣。这个写作手法其实非常适合用在影视改编中,对小说中无法直接转化成画面的内容,使用“视听通感”,将抽象转化为各种具象的画面。当然,现代诗中也有运用,即通过五感描述来构成联想意象(从有形的特征到非具象的联系)。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说:诗人感悟,联类不穷。以下给大家举些例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
再如美国意象诗人庞德的《在地铁站台》,这首诗是用视觉叠加法构成意象的: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的许多花瓣。
是由一个意念加在另一个意念上的视觉。是一种特别的叙述方式。
以上简要介绍了下什么是视听通感,总结一下就是创作中要学会“移感”!
举个例子,描写聋哑人第一次听到音乐:“她耳朵里地动山摇,眼前出现了一团火光,像小时候火坑旁边烧起来的干柴,又烈,又浓,又暖。”
描写爱情的感受:“她的身体像一块糖,像猫,像一把悬在我手顶的手枪”。
“以形写声”、“耳中有色”、“眼中识味”,即用我们的五感交叉表达我们的感受。用看得见的东西去替代那些看不见的,让静态的词语动起来,用一种感官表达另一种感官。以下给大家提供两个方法来提升自己的表达力:
Tips 1
有意识地建立属于自己的词语库,以便抓取灵感。你可以把表达同种感受的词语,代表某种情绪的事件汇总起来,在写作卡壳的时候帮助自己迅速找到合适的词汇。
比如上面那句描述聋哑人第一次听到音乐的描写,反过来想,她在这种情况下是什么样的反应呢?最接近这种感受的颜色是哪一个呢?哪一种词语代表这个颜色呢?把感受出来的东西和词语库的词汇结合,和我们的感官感受结合,最后形成句子。
Tips 2
减少使用形容词,同时擅用名词;抽象表达具象,让人产生更多的想象
具象表达抽象,让人感同身受,感受词语的魅力
例如表达痛感:(痛感是抽象的,我们可以用具象来表达)
身体像被扭断的毛巾;像钢针插碎了最薄的肋骨
例如表达憔悴:(憔悴是具象的,我们可以用抽象或两者相加来表达) 像无言的黄昏,像一个遗忘的废墟,像院子里枯烂的熟苹果,像老奶奶的花衬衫皱皱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