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侘寂之美:Wabi-Sabi

日本侘寂之美:Wabi-Sabi
Photo by Lisa Therese / Unsplash
何为wabi-sabi?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正要打扫满是落叶的庭院。首先,他仔细地将地面与草地清理得一干二净。然后,他摇晃其中一棵树,好让少许的叶子掉下来。这就完成了。

每个日本人都知道何谓wabi-sabi,但若要解释,他们可能会犹豫很久,最后抱歉地说:“大概只有日本人才懂的概念,正式日本千年的美学基础。无论是京都的寺庙、庭院、屋瓦,还是东京的建筑、茶碗、服饰,到处都是这个概念的展现。特别是在茶屋里,每个动作和每个器物,几乎都是为了体会wabi-sabi而存在。

面对一个茶碗,我们应该从何开始欣赏?仔细检查?还是单凭直觉?wabi-sabi的几个观念,可以转变我们对事物的态度。比方说,“美其实只是一种与丑妥协的条件”。千利休曾经有个茶碗,在众多茶碗中并不突出,只是有一次,千利休将几个茶碗放着让弟子挑,最后剩下这个没人拿,于是就称之为“木守”(日本人称最后没被摘走的秋柿为“木守”),藉由命名与故事,千利休改变了人与物的关系,从别人的“丑”产生了“美”的氛围,这就是wabi-sabi。

与wabi-sabi字义上最相近的英文单词是rustic(质朴)。韦氏字典将“质朴”解释为“简单的、未经雕饰的、纯真的......且外表粗糙或不规则”。虽然“质朴”只体现了wabi-sabi的其中一面,但这的确是众人对它的最初印象。wabi-sabi确实与所谓的“原始艺术”有一些共同特色,像是物体均呈粗糙、不矫饰的状态,而且都习惯依素材的天然原型来雕塑。但与原始艺术不同的是,wabi-sabi几乎不使用再现或象征性的手法。

wabi(侘)与以下条件有关:一种生活方式,一道心灵的轨迹;一种内向性,主体性;一种哲学建构;一种空间性的事态。

sabi(寂)与以下条件有关:具体的物质、艺术与文学;一种外向性、对象性;一种美学的理想典范;一种时间性的事态。

与现代性的比较

想要更好地(或更不好地)了解wabi-sabi,将之于现代主义作比较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帮助。因为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中期和后期国际工业化社会的主导美学;再加上,“现代主义”是另一个穿透广远,涵盖艺术与设计历史、态度与哲学,也难以明确说明的词汇。

相似性:两者皆适用于各种人造的物体、空间和设计;对当时主流、既有的感官经验,这两者都是很强的反动力量。现代主义是对十九世纪古典主义和折中主义的激烈反对。而wabi-sabi针对的则是中国在十六世纪或更早所追求的那种完美或壮丽美学。两者都避免使用不属于结构本身的装置,两者都是抽象的、非再现之美,两者都有易于辨识的表面特征。现代主义讲求无瑕疵、流线光滑、优美精炼;wabi-sabi则是质朴、不完美、杂色斑驳的。

差别性:(现代主义)主要表现在公共领域,意味着合乎逻辑而理性的世界观。是绝对的、寻找普遍的、原型式的解答,大量生产/标准化,相信进步和对自然的控制。(wabi-sabi)主要表现在私领域,意味着一个直观的世界观。是相对的、寻找个人的、独特的解答,独一无二的/多变化,没有所谓进步,现在取向且相信自然之不可控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