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画框论与窗论

电影中的画框论与窗论

画框论、窗户论和镜像论三种电影理论勾勒出了世界电影理论史发展的总体脉络,深刻地影响了电影的发展历程和人们对于电影的认知,它们共同奠定了电影理论不可动摇的根基。

“窗户论”,巴赞克拉考尔主张纪实主义的电影美学,电影是对现实世界的复制,把电影银幕当做观察世界的窗口,而银幕外的世界是无限延伸的;

“画框论” 爱森斯坦在蒙太奇理论的基础上,更倾向于把电影银幕看成是—个画框,强调导演赋予影片的意念和思想;

“镜像论”,麦茨用精神分析学和语言学领域的知识来研究电影,把观影主体与电影表意联系起来,根据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提出电影的“镜像论”。

一、爱森斯坦:“画框论”

爱森斯坦的电影属于现代主义电影,有非常强的形式主义的风格。画面精挑细选,简直非常讲究,为了凸显它所谓的某些特殊含义。所以电影的每一帧画面都好比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或者摄影作品。他强调局部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强调局部画面连接所成为的含义。所以他画框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爱森斯坦甚至把电影当成一种特殊的绘画作品。

二、巴赞:〝窗户论”与"生活的渐近线"

巴赞的电影美学,包括他的电影影像本体论、电影起源的心理学、电影语言进化观,他一直在强调的是电影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属于纪实美学的范畴。巴赞主张的纪实电影美学不仅包括技术上的真实,也包括内容上的真实。

(一)银幕是现实世界的窗户

银幕是观察世界的窗口,而银幕外的世界可以无限延伸。他把电影看做一扇通向现实世界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看到现实世界的真实。"银幕的边沿不是影像的外框,电影技木术语往往让人产生误解,它是只能展示现实一角的边框,画框造成空间的内向性,相反,银亮为我们展现的景象似乎可以无限延伸到外部世界。" 巴赞通过把银幕的边沿与绘画的画框加以比较,说明了电影的空间特性,也表明了电影与绘画的不同,绘画更多的是源自于艺术家的创作,而电影所反映的真实特性怡怡是不受我们控制的。

(二)长镜头理论

在电影的技术真实方面,巴赞提出了长镜头理论,通常被认为是与蒙太奇理论截然相反的一种电影理论。长镜头电影理论包括了景深镜头理论和场面调度理论,提出了使用长镜头和景深镜头,—方面可以保持影片空间和时间的完整,另一方面也保持了现实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刻意让观众看到空间的真实,同时呈现事物的的自然流程。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从来都是具有多重意义和模糊不清的,多义性和模糊性正是真实世界中的本质特征。巴赞认为不应该滥用蒙太奇。蒙太奇打破了时空的完整性,电影中蒙太奇的刻意引导,也可能会对观众造成一种误导。

(三)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

巴赞的电影理论体系并不是通过电影理论的著书完成,而是记录在了15年间的17000页影评中。他撰写了一系列的影评,如《电影现实主义和解放时期的意大利流派》.《评 <大地在波动>》《评<偷自行车的人 >》等。他在《杰作<别了温别尔托·D〉》中说:”当然,德•西卡与柴伐梯尼力求使电影成为现实的渐近线。但是,他们最終的目的还是为了使生活本身变成有声有色的生活场景。为了使生活在电影这面明镜中最终像一首诗呈现在我们眼前。电影最终改变了生活。当然,生活毕竟还是生活”。“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的观点,表明了巴赞对于电影与真实世界的亦近亦远的关系,无限靠近永不相交,电影可以无限的接近真实,又永远都不可能代替真实。

巴赞用”窗户““渐近线“的隐喻告诉我们,电影虽然不能等同于现实,但是电影影像可以再现我们对现实的意识,以及认识现实的可能性。

三、麦茨的“镜像论”

麦次是符号学家罗兰·巴特的学生,做语言学研究起家,后来研究精神分析,最后把两者结合,所以才有想象的能指一说。能指这个词来自于语言学,想象这个词来自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简单的说,他认为主流叙事电影,比如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故事片,它的银幕基本上就是一个镜子,看电影就是镜像活动,也就是一种认同和满足欲望的活动。

之所以使用镜子这个词和拉康的解释有关,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在解释儿童完成自我辨认的心理活动中,使用了镜子这个比喻。大概意思是说,当一个小孩儿,主要是小男孩,在刚出生不久,没有形成对周围世界的概念,此时世界就是一个混沌世界,然后他和母亲不断的交流,记住了母亲的模样,等有一天母亲抱着他照镜子时,他惊奇地发现,镜子当中出现了母亲的形象,而身边多了一个小一号的人形,于是他发现了自己,或者说完成了自我辨认。在这个阶段,世界上对他而言只存在着两个人,我和你。于是人有了一个双边关系的概念。这个阶段被拉康叫做镜像阶段,其中完成这个阶段的最主要的心理行为就是想象性认同。这个阶段又叫恋母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生活愉快,为所欲为,无忧无虑,母亲能够满足自己无限的欲望。当然,再往后有语言的介入,也就是父亲的介入,把小男孩儿从母亲身边带走,融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才完全了自我和他人的辨认,也就是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才真正建立起来。所以通俗地说,把电影比成镜子,强调的是电影提供满足欲望的功能,提供想象性认知的功能。所以镜子很好的解释了:我们明明知道电影是假的,却愿意信以为真,沉迷在电影所提供的快感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