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煤气灯下》— 心理控制与被控制

电影《煤气灯下》— 心理控制与被控制

关于《煤气灯下》(Gas Light)

美国1944年影片。英格丽·褒曼主演,并以此片获得第17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剧情】

美丽少女宝拉,转角遇到爱情后,终于淡忘了数年前姨妈被害的惊痛,与新婚丈夫一同搬进了姨妈留给她的伦敦的老房子。宝拉自幼失去父母,由姨妈养大。姨妈曾是成功的歌唱演员,红极一时,多年前遇害时,宝拉在楼上听到声音,匆忙下来,只见到她倒在血泊中。案子一直没有破,这房子已经尘封多年。

宝拉无意中发现了姨妈被杀前两天别人写来的求见信,信被丈夫猛然夺过,说想让她忘记惨痛的过去。而后,一系列怪事开始了。宝拉不知怎么弄丢了丈夫送她的胸针;家里墙上的一幅小画莫名其妙几次被人移到楼梯角落——家中除了夫妇俩,总共只有一个年轻女仆,一个年老耳背的女佣,那两人都发誓没有动过,宝拉也觉得自己没有,可是这类事情一多,她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记忆……丈夫要安静作曲,每晚外出;之后家里的煤气灯忽然变暗,按理说是有人开了瓦斯,可是家中女仆谁都没有这样做。更让宝拉心惊胆寒的,是在卧室里听到楼上的脚步声。而家里的小阁楼堆积着姨妈的遗物,从她搬进来,就封死了。她不敢出门,越来越怕自己心智失常。

一直关注宝拉姨妈案件的侦探,在街上偶遇宝拉夫妇,又在一次私人音乐会中惊鸿一瞥看见他俩之后,嗅出了其中的诡异。辗转听闻宝拉将长期离家一段,侦探顿时感觉不对头,便在男主人照例晚饭后离家时,登门拜访宝拉。此时的宝拉看上去已经病恹恹的。青年侦探见到了宝拉发现的那封求见信,很快理清头绪,这是姨妈遇害案中一个重要角色所写:当年为姨妈伴奏的钢琴师,同时也正是宝拉现在的丈夫。姨妈被害,起因于王室贵族馈赠她几颗价值连城的宝石。当初凶手没来得及找到宝石,现在楼上的脚步声,应当是有人在姨妈的大堆遗物中不停翻找。当年的钢琴师已有家室,遇到和追求宝拉,显然有所预谋。

真相大白后,自然是歹徒伏法;劫后重生的宝拉,与救命侦探开启美好生活。

关于控制

这是一部很好看的悬疑片。英格丽·褒曼将女主角漂泊中的迷茫、遇到爱情的喜悦、遭遇怪事的惊疑、挣扎于自己是否“失常”的颤栗,演绎的丝丝入扣。

电影中宝拉被处心积虑的丈夫一再暗示后,几乎要有失常迹象,让人很是好奇:电影总是将浓缩了的人生体验化为跌宕起伏的剧情,很多地方会变形或夸大。生活中,普通人会被别人如此控制吗?如果会,可能出于怎样的原因?如何才能摆脱受控制,获得自由?

来看看片中饶有兴味的一段:丈夫质问宝拉,墙上那幅小画哪里去了。宝拉惊惶起来,努力申辩自己没做过什么。丈夫的眼神似乎一直在探究她;当即挨个儿叫来女仆询问。年老的女仆愿意手按圣经,发誓没有动过。年轻女仆有点生气地说没拿,丈夫问宝拉能否相信,宝拉呻吟着接受了。宝拉恍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也手按圣经,企图向丈夫证明:我真的没动过,我可以发誓。丈夫不动声色命令:那好,你去把画找回来吧。宝拉梦游一般在楼梯拐角找到了失踪的小画,丈夫似怒似叹:你一直都知道画在那对不对?宝拉几乎要崩溃了:我只是知道以前画在那儿找出来过两次……

人若容易被控制,恐怕有一点自身的原因:更相信别人,而不太相信自己。内心对自己的不确定,其实相当普遍。电影中的宝拉长期待在家里,本身有当年惨案的阴影;又不跟外人打交道,没有别人的反馈可以拿来作比照,只能无力地想从她所信任的丈夫那里求取自己的清白。

关于强化

说起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电影里宝拉深陷迷局,是一步一步掉进去的。生活中,若被人“控制”住,常常也是逐渐形成。平日里,关注点和变数太多,很多无意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已经难以辨认来自哪里。无论如何,相当多的习惯因有意无意被强化而保留下来。不过,我们担心着怕被别人控制的同时,较少会想到自己在双方的互动中担当怎样的角色,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甚至好些时候,是自己在忍气吞声、息事宁人,很多人以为这样可以让对方停下来,并对他们后来得寸进尺感到惊讶。其实,忍让、舍己从人,某种意义上都是给了对方一些强化,一个人表现得过于克制和压制自己,那等于在教导别人不必把他/她当一回事儿。

谁在控制谁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A君生性外向,自信满满,说话很有感染力;B君性格内敛,能力很强却明显信心不足,没有把握不轻易发言。也许两人能力差不多,甚至B君要高于A君,但我们通常会对自信满满的A君持有更好的评价。此时我们的评价跟他们的能力关系不大,倒是跟他们看待自己的态度一致。由此我们发现,别人怎么对你,真的是你“教会”的!

想要控制别人的人,放下控制,你需要的是增强安全感。而常常感到被控制的人,不妨放弃过去与他人的相处模式,换一个方向,看见自己真正要的,建立内在的自尊,这样才能建立更有效的互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