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
摘要:《从小说到电影》是美国电影研究家乔治·布鲁斯东的一部探讨电影改编小说问题的理论著作.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为全书的理论基础,它试图对小说和电影的相关的美学原则作一番相当广泛的考察,以便尽可能清楚地指出改编小说的影片制作者所面对的各种问题.第二章至第七章则具体分析了《告密者》,《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怒火之花》,《黄牛惨案》,《包法利夫人》。
关键词:小说;电影;具体分析;电影改编;美国电影;美学原则;理论基础;布鲁斯东
由于第一章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在此梳理一下,以便结合后续作品深入分析
第一章 小说的界限和电影的界限
I 两种看见的方式
共同点:艺术家(导演或作家)企图与作为接受者的观众或读者之间建立某种感情上的联系。
差异点:电影是通过肉眼的视觉来看,小说是通过头脑的想象来看。视觉形象所造成的视象与思想形象所造成的概念两者间的差异,反映了小说和电影这两种手段之间最根本的差异。
评价“一部影片很忠实于原著”或“这部电影竟然把小说肢解成这样”,是要根据一定的前提才能推出的,正是这些前提让“小说到电影”这个变动的过程变得模糊!这些前提有以下这些:👇
1)内容是一种单独存在的、可以分离出来的东西,并且可以加以重现,就像一种照片可以重现一只小猫一样;
2)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电影中的人物情节是可以互换的;
3)小说是一个规格,电影对它有所脱离是自负其责的。为了长度或视觉上的需要,这种脱离是被允许的,而脱离的幅度大小则直接决定于对原著“尊重”的程度;
4)不管原著如何 ,任意加以改动并不一定会损失影片的质量,但这种改动却不知为何必须瞒过观众的耳目才行。
所有这些前提有个共同点就是:从人们抛弃语言手段而采用视觉手段的那一分钟起,变动就开始了并且无法逃避。小说的最终产品和电影的最终产品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美学种类,说某部影片比某本小说好或者坏,就等于说芭蕾舞比建筑艺术更高雅一样,都是毫无意义的。它们归根结底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本性!
II 关于电影和小说的源流
说到电影的源流,包含着两种基本的含义:
第一种含义是:“对活动电影的欣赏,其最初的基础并非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客观兴趣,而是会活动的东西这一事实所引起的单纯的喜悦。“
第二种含义是:”电影...最初原是一种纯粹民间艺术的产物。“
小说由于历史更久,题材更高雅,因而更加复杂。从内部说,小说的界限变幻不定,从外部说,是它与生活的特殊关系。如果说电影的多样性是因为它综合了照相术/音乐/对话/舞蹈,那么小说的多样性就是因为它综合了散文/书信/回忆录/历史记事/宗教读物和各种宣言声明。根本不存在所谓纯小说这样一种东西。
其次一个困难,是由于审美的理解要不断被迫回到认识论。一个心理学家对影片进行分析,要以认识方面对前提为出发点,而一个评论家对小说进行分析,却必须以此为终点。
哈利·勒佛因提到,在法语中,Roman这个词意味着小说渊源于中世纪的传奇。在意大利语中,Novella这个词的含义是“新闻”,意味着一种新的叙述文字,它的情节是不久前发生的事实。因此小说“一端源起于古代的英雄传说,另一端连接着现代的新闻记事”。
III 两种手段的差别
电影:素材
电影的基础是一种被称为视觉持续性的光学原理。眼膜在曝光以后,能将物体的形象保持得比实际接触的时间长大约1/10秒钟。旧时的走马盘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在y一个活动的转盘上刻出一道道空格,当转盘以一定的速度转动时,从小空格中透过的光线就会使人感到是连续的。在这些小空格内绕上一圈不相衔接的画片,就能创造出一种连续活动的幻象。
无声电影,是由一些不相连接的画格,在胶片卷上每秒钟以16张画格(一英尺)的标准速率组成的。在有声电影中,每秒钟从标准的放映机镜头前经过的,有24张画格(一英尺半胶片)。在这种速率下,眼睛就能获得一种正常活动的幻觉。
恩内斯特·林德格伦说:“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前一刻眼睛看着这样的东西,下一刻又去看另一样东西,这决定于我们的注意力被哪一个方向所吸引。为了能从某一个角度观看,我们会移动身躯,甚至离开原地”这种有所选择、变化无常的观看方式,不仅是电影剪辑的全部理论关键,也是电影表现手法全部技巧的关键。V·I·普多夫金的名句:“摄影机的镜头就是观众的眼睛。”也含有同样的意思。
语言中的借喻
活动电影通过视觉直接到达我们,语言却必须从概念的理解之幕中渗透进来。而这种概念化的过程虽然和视觉有联系,而且往往以视觉为出发点,却代表着一种迥然相异的经验形态,一种不同的对世界的理解方式。正是从这一区别派生出了小说和电影两种手段之间的一系列差异,从它们在运用借喻、影响观众(读者)、处理意识形态(包括梦境、回忆、情绪、幻想)等各方面的能力,直到它们各自运用程式、时间和空间的方式。
剪辑:电影的借喻
普多夫金说:“在那些十分隐秘的但终于被发现出来的细节中,蕴含着艺术家创作所特有的新发现或创造性探索,这正是决定我们对事物的艺术表现具有独特价值的唯一因素。”通过选择和综合、比较和对照,通过把不相衔接的空间整体、把被拍摄下来的“十分隐秘的细节”连接在一起,影片制作者借助剪辑而获得一种具有电影特征的、相当于文学借喻的东西。
音响剪辑
音响是从属于活动形象的。对白、音乐和其它听觉效果,在剪辑所创造的整体中,是作为各自独立的线索而出现的。声音的出现带来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性。
IV 关于时间和空间
对小说和电影的任何比较性分析,最后总要归结到意识在接受语言形象的符号和摄影形象的符号时所采取的方式问题。要把这两类旨在区分小说和电影的不同的程式一一加以描述,那是相当困难的。更加困难的是:我们认识到程式必须用加快的速度来适应生活中不断变化着的事实,因为变化本身的速度加快了。
意识的多种形态
长篇小说越来越从外部行动退避到内心思想,从情节退避到性格,从社会现实退避到心理现实的倾向,现在已很常见了。把小说的内容压缩在小说家可以直接意识到的经验范围之内,这种情况,门迪洛夫称为现代的“内向性”,E·M·福斯特称之为“看不见的生活”。
小说叙述,而电影则必须有形象。像回忆、梦境、幻想这一类精神状态,电影不能像语言那样充分地加以表现。概念的形象,就其定义来说,不具有空间存在。尽管如此,当我们透过概念之幕认识了一个句子中的各个符合以后,我们的意识就和非语言的思想毫无区别了。由语言刺激唤起的概念的形象,和由非语言刺激唤起的概念的形象,归根结底是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的。刺激,不论其为语言符号,抑或物质世界中的感觉材料,都会失去它们的空间特性,变成意识这一总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电影形象由于是外部的空间存在,不能透过概念之幕发生类似的变化。语言中的借喻,在银幕上是很难表现的。同样的,像梦境、回忆这类仅只存在个人意识中的东西,也不可能用空间形式来充分地表现。或者不如说,由于电影只能以空间安排为工作对象,所以无法表现思想;因为思想一有了外形,就不再是思想了。电影可以安排外部符号让我们看,或者让我们听到对话,以引导我们去领会思想。但是电影不能直接把思想显示给我们。它可以显示角色在思想,在感觉,在说话,却不能让我们看到他们的思想和感情。电影不是让人思索的,它是让人看的。这就是为什么用画面表现的梦境或回忆几乎总是令人失望的原因。
有次序的时间
小说有三种动词时间式,电影只有一种。
伯格森将时间分为两种:用时钟来测量的有次序的时间,和可以在意识中延长或压缩,表现为不断在流动中的心理时间。小说和电影在处理这两种时间上的能力如何呢?
在小说中,有次序的时间有三个基本层次:阅读时有次序的时间延续,叙述者的有次序的时间延续,事件本身的有次序的时间延续。完全由读者自愿暂时停止和接受。这三种时间层次,有一种是电影所没有的。由于摄影机永远是叙述者,我们看片时只要关心有次序的时间延续和事件本身的有次序的时间延续就够了;即使叙述者在影片中出现,这种基本倾向也不会改变。
在读者或观众这方面,时间延续的幅度是相当灵活,但也多少受着程式的约束。阅读一本小说的时间在两小时与五十小时之间,一部影片的放映时间一般是一、两小时。小说和电影中描绘的虚构事实都可以是介于一场悠然即逝的梦境和人类历史上一个漫长的、特定的片段之间的任何时间,在这其中时间消逝的感觉远比阅读或观看所需要花费的时间更具有决定意义。
正像门迪洛夫所说,“虚构的时间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而虚构的时间又需要同时处理两种时间,那么,一旦我们从有次序的时间转到心里时间,我们就会发现面前摆着一大堆问题。
心理时间:速度的可变性
这里所说的心理时间,有两种定义。第一种定义是说,人类的思想具有加速或消解时间“感觉”的能力,甚至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系统”。第二种定义是说,除了这种速度的可变性之外,由于它是流动的、可以互相贯穿的,而且缺乏明确的界线,这种流动又几乎是无法测量的。时间的延长和缩短,在电影中也有恰切的对等物,那就是快动作和慢动作的应用;至于有节奏的进展,就运用了蒙太奇理论。
心理时间:时间的流动
语言的暂时性、连续性、不可复现性这些特性,遇到时间的流动这类经验时就无法胜任了,它很难去表现没有界限的、连续不断的东西。
在本书中,作者表示对话和音乐都不能胜任捕捉时间的流动感,但空间形象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可以允许电影在这方面有所尝试。这种特性之一是一种熟识感,当我们认识了一件东西以后,这东西的视觉形象就带上了这种熟识感。特性之二是电影处在不断的运动中,使它有可能模仿时间的流动。
电影虽然不能表现思想的属性(比喻、梦境、回忆),它却能找到适当的对应物来表现以速度的可变性(拉长、缩短)为其特征的心理时间;而且电影和小说一样,虽然已经接近于能够表现,但最终还是不能完全表现时间的流动。归根结底是由于艺术和意识在结构上的根本性差异。
电影和小说都是时间的艺术,但是小说的结构原则是时间,电影的结构原则是空间。小说采取假定的空间,通过错综的时间价值来形成它的叙述;电影采取假定的时间,通过对空间的安排来形成它的叙述。电影和小说都创造出在心理上变了形的时间和空间幻觉,但两者都不消灭时间或空间。小说通过时间上的逐点前进来造成空间幻觉;电影通过空间上的逐点前进来造成时间幻觉。小说倾向于一方面服从,一方面又探索心理规律的各种可能性;电影倾向于一方面服从,一方面又探索物质规律的各种可能性。
最后要说一下,为着艺术的目的,时间和空间归根结底是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