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ber ZHANG

Amber ZHANG

Beijing
日本侘寂之美:Wabi-Sabi
美学

日本侘寂之美:Wabi-Sabi

何为wabi-sabi?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正要打扫满是落叶的庭院。首先,他仔细地将地面与草地清理得一干二净。然后,他摇晃其中一棵树,好让少许的叶子掉下来。这就完成了。 每个日本人都知道何谓wabi-sabi,但若要解释,他们可能会犹豫很久,最后抱歉地说:“大概只有日本人才懂的概念,正式日本千年的美学基础。无论是京都的寺庙、庭院、屋瓦,还是东京的建筑、茶碗、服饰,到处都是这个概念的展现。特别是在茶屋里,每个动作和每个器物,几乎都是为了体会wabi-sabi而存在。 面对一个茶碗,我们应该从何开始欣赏?仔细检查?还是单凭直觉?wabi-sabi的几个观念,可以转变我们对事物的态度。比方说,“美其实只是一种与丑妥协的条件”。千利休曾经有个茶碗,在众多茶碗中并不突出,只是有一次,千利休将几个茶碗放着让弟子挑,最后剩下这个没人拿,于是就称之为“木守”(日本人称最后没被摘走的秋柿为“木守”),藉由命名与故事,千利休改变了人与物的关系,从别人的“丑”产生了“美”的氛围,这就是wabi-sabi。
4 min read
查理·芒格:时光机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时光机思维模型

如果世界上有时光机,你会回到过去对自己说什么?做什么样的决定?执行什么样的行动…… 最近在看查理·芒格的100个思维模型,每天抽空看10个左右,有些已经在过往的学习中了解过了,所以就匆匆一瞥,今天看到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型,叫“时光机思维模型”,觉得很有意思,拿来跟大家分享。 时光机是一种转换比喻,指同一时间内不同空间的差异,亦指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差异。时光机理论最先由软银(日本,94年上市的一家综合性的风险投资公司)创始人孙正义提出。所谓时光机理论,指的是充分利用不同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先在发达市场如美国开展业务,然后等时机成熟后再杀入日本,之后进军中国,最后进入印度等,仿佛坐上时空机,穿越过去和未来。而时光机思维原指充分利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发展中的不平衡,将先进的技术和思想带到落后的地区。如,早期的前沿商业项目大多先从欧美做起,再被引入国内。利用不同地区发展的时间差,等待时机,发达地区的产业可在落后地区重新再做一遍。又如,现在的“东南亚版淘宝”,“中东版头条”。 前面说的时光机思维主要是在投资上应用,而对于关注个人成长的我们而言,我觉得时光机思维更重要的是从过去经历中收获经验,带
5 min read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
影评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

约翰·伯格,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画家。1926年出生于伦敦,1946年从军队退伍后进入艺术学院学习。1948年至1955年期间以教画画为生并举办个人画展。1952年,他开始为伦敦New Statesman杂志撰稿,迅速成为英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此后他的多部艺术专著问世,如《观看之道》、《看》、《另一种讲述的方式》等。他还写小说,《我们在此相遇》,名篇G.(1972)曾获英国布克奖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最近20年间,约翰·伯格一直隐居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一个法国小村庄中,他被这种面临消亡的传统山区生活方式吸引。2017年1月2日,约翰·伯格在巴黎郊区的家中去世,享年90岁。 第一集:原作与复制品 欧洲传统绘画诞生于十五世纪、衰落于二十世纪,约翰·伯格对传统绘画的一些既有假设提出疑问——我们如今(二十世纪后半叶)应该怎么观看绘画?现在的人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在观看绘画,若能理解这种观看和观看背后的原因,就能了解我们自身以及所处的时代。很多人认为看是一种普通的方式,但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观看是基于长期形成的习惯和传统,我们观看绘画或其他事物的方式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13 min read
良好的状态:《论行走》
书评

良好的状态:《论行走》

良好的状态:本文部分摘自法国哲学家弗雷德里克·格鲁的著作《论行走》 弗雷德里克·格鲁,30岁即成为教授,任职于巴黎政治学院、巴黎十二大等学府,学术研究领域涵盖精神医学史、刑罚哲学、西方战争思想等。同时对福柯有很深地研究,相关著作包括:《福柯与疯狂》《创造与疯狂》《暴力的状态:论战争终结》等。 如今,快乐、愉悦、平静、幸福的价值都是等同的,然而古代的智者却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要区分这些良好的状态。事实上,这些状态划分上的分歧至关重要,因为它们决定了不同哲学派别的生成。不同的学派就这一内容建立了各自的理论体系,犬儒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怀疑论者、柏拉图学派等。每一学派都对完美状态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快乐、幸福或平静。然而,行走的经历却并不存在任何派别。相反,徒步的经历总能及时地在不同场合为行走者创造各种可能,让他们从不同程度上感受这些良好的状态。行走是对古代所有智慧的一种亲身实践。 愉悦 愉悦是一种关乎相遇,达到一种自我充盈的状态。愉悦来源于与优良事物的接触,从这种接触中可以绽放出让人们愿意去感受的可能。愉悦的大敌是重复,因为重复会减弱愉悦的强度。人们在愉悦中追寻的是一种强烈的感受,
8 min read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课题分离”与“共同体”
书评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课题分离”与“共同体”

前段时间看了几本关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书(《阿德勒理论导读》《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被讨厌的勇气》),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想要拿来与朋友们分享一下。接触到阿德勒算是最近最大的一个收获,而且我也感到他的观点会影响到我以后人生课题的选择。 先来概述一下阿德勒所创立的“个体心理学”: 1.“个体心理学”意指每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阿德勒看来,个性并非由不同的部分构成,个人是作为一个整体来适应外部世界的。个体心理学强调整体论,这是该理论的根本特征。个性的一致性和整体性被称为“生活风格”(lifestyle)。这是个专业术语,形容个人在生活中寻求的统一和独特的基本方向,这里的“生活风格”不能与这个词的现代用法相混淆。后者(现代用法)指一种可以随时间和环境而改变的生活方式,代表一种与环境相关的较为表面的行为方式,与阿德勒所说的“生活风格”意思正相反。阿德勒的“生活风格”并不是指暂时的或表面的生活方式,而是指一个人对他生命期限内生活的长期定位。同时,生活风格还指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基本看法,以及这个人的基本人生目标。 2.阿德勒认为所有人类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你只有理解个人的目标,才能理解其行为
12 min read
《Show Your Work!》:人人都在晒,凭什么你出彩?
书评

《Show Your Work!》:人人都在晒,凭什么你出彩?

《Show Your Work!  》Austin Kleon 【美】奥斯丁•克莱恩 / 2015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今天一口气读完了Austin Kelton的《Show Your Work》,从未有过的激情澎湃,字里行间都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想“出彩”,就算每天坚持产出视频、绘画作品、推送等等,也要等待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被人看见。如果说看着别人都做的比你好你就不去做了,那就谈不上真的喜欢,也自然无法坚持下去。 这本书就“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在晒,凭什么你出彩?”这个问题,对不同阶段的“你”提出了一些建议。分别为以下三个阶段: 1、The first stage is where you’ve been—what you want, how you came
11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