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审判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

“有一天,当他们对你的惩罚足够多时,他们会给你提供鲑鱼和土豆沙拉,发表演讲,给你一枚奖章。请记住,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他们。”

被审判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

该片根据《奥本海默传》《美国的普罗米修斯》改编而来,讲述了“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如何研发并成功试爆了人类历史上的首颗原子弹的故事。

这是一部二战题材的传记类型的电影,也是诺兰继《信条》之后的第12部长片大银幕作品,重金打造,不计成本,因此也吸引了无数好莱坞大牌加盟。

男主角基里安·墨菲是诺兰导演的御用“稻草人”,另外还有二代黑寡妇弗洛伦丝·皮尤、马特·达蒙、小罗伯特·唐尼等演员入驻,熟悉的演技派面孔就如同彩蛋般充斥在整部电影里。

影片灵感来源

也许命运的齿轮从《信条》就开始转动了,《信条》中有一段主角和普利亚的对话,就用了奥本海默和曼哈顿计划来做比喻。

而在电影杀青时,片中的演员罗伯特·帕丁森送给了诺兰一本奥本海默演讲集作为杀青礼物。

对于成长于上世纪80年代英国的诺兰,小时候很担心核战争,这是属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一部分,随着他越来越多地了解奥本海默的事迹,了解到当时的科学家如何应对世界带来的巨变,创作的灵感也越来越多。

当诺兰拿到并看完凯·伯德和马丁·J·舍温荣获普利策奖的著作《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后,他觉得是时候可以改编成一部电影了。

诺兰拍摄《奥本海默》,最大的愿望是展现曼哈顿计划中科学家们在追寻裂变的秘密以制造热核弹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恐惧,这也被奥本海默称之为“可怕的可能性”,也是诺兰认为非常戏剧性的时刻。

“在‘三位一体’核试验前夕,奥本海默和他的团队面临着一个微小的可能性:当他们按下按钮引爆第一颗原子弹时,有可能点燃大气并毁灭整个地球。尽管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没有数学或理论基础可以完全排除它。然而,他们还是毅然按下了按钮。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非凡时刻。我希望将观众带入那个房间,亲身体验那次对话,并亲眼见证按钮被按下的那一刻。如果你仔细想想,这是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时刻。其中蕴含了风险,科学、理论、才智之间的关系,这些是我们可以想象的事物,以及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引入现实世界并处理它们所带来的具体后果的实际问题。”

01 高概念心理惊悚

《奥本海默》依旧延续了诺兰导演胶片电影真实的颗粒质感,高概念贯穿全片的拍摄手法以“心理惊悚”的方式呈现。影片巧妙地将奥本海默的人生分为了三个阶段,并以三条线索展开。

第一条线:奥本海默的成长。他是如何成为量子物理学界的扛鼎人,又是怎样成为仅次于爱因斯坦的伟大科学家。

第二条线:研发原子弹的过程。一个对量子物理充满热情的学者,渴望用知识促进世界发展,但每一次实验,每一次数据变化,都让奥本海默的内心更加深沉。

第三条线:原子弹研制成功后带来的人生改变,以及那场将观众引入情感与思考深渊的世纪大审判。

影片用彩色和黑白来区分主观和客观视角。彩色部分是从奥本海默的主观视角出发,我们可以理解为奥本海默的所见所思所想。在彩色的场景中,有着许多改编的故事。在这些场景中,诺兰创造了奥本海默和他的同事、他的妻子以及奥本海默独自一人的时刻,展示了奥本海默内心的斗争。彩色的场景,更好地将观众带入奥本海默的思想世界,去理解这个人物。黑白则是从客观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描述,当然是否完全一致有待商榷。

02 打开人类命运潘多拉

整部电影的节奏非常快,事件一件接一件,带出的连锁反应和对奥本海默精神的冲击,正好对应影片中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一环扣一环。

奥本海默1954年被秘密审问调查那场戏,靠着犀利的剪辑和角色之间撞击的对白造成的情绪渲染,让那场戏直击奥本海默的道德困境的深处。现场如同也炸了一颗原子弹,核爆辐射过曝的炙热光亮,像是对奥本海默无情的凝视。

早期奥本海默的“口无遮拦”,“敢说敢当”,进而导致“祸从口出”,“人言可畏”,为人生后半阶段的悲剧埋下伏笔。

影片中出现的理论假设是关于核裂变引发的连锁反应,尽管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它有可能导致世界毁灭。然而,从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角度来看,人类层面上已经发生了核爆炸后的核裂变连锁反应,而且一直未停止。

当人类拥有毁灭世界的终极武器时,世界的格局就如同核裂变反应,蔓延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种人类命运难题让奥本海默作为原子弹研发的领袖承受前所未有的精神和道德困境。诺兰在这部电影中要挑战的是展示奥本海默内心的世界,包括他的道德焦虑、困境和对亲自揭开人类命运潘多拉盒子所带来的恐惧的迷茫。

因此,《奥本海默》远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原子弹之父的电影,也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视听盛宴。它更深刻地涉及人性、道德和选择的主题。这部电影呈现了一个充满道德考验的选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科学家光辉和阴影的双重面貌。

写在最后:

影片中,刘易斯·施特劳斯多次提到“麦卡锡”这个姓氏。它指的是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Joseph McCarthy),他是一位极端反共分子,他在 40 年代末和 50 年代初利用职务之便监视、追捕和逮捕任何从事反美活动的嫌疑人,这种滥用权力的做法被称为“麦卡锡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