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课题分离”与“共同体”
前段时间看了几本关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书(《阿德勒理论导读》《阿德勒心理学讲义》《被讨厌的勇气》),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想要拿来与朋友们分享一下。接触到阿德勒算是最近最大的一个收获,而且我也感到他的观点会影响到我以后人生课题的选择。
先来概述一下阿德勒所创立的“个体心理学”:
1.“个体心理学”意指每个人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阿德勒看来,个性并非由不同的部分构成,个人是作为一个整体来适应外部世界的。个体心理学强调整体论,这是该理论的根本特征。个性的一致性和整体性被称为“生活风格”(lifestyle)。这是个专业术语,形容个人在生活中寻求的统一和独特的基本方向,这里的“生活风格”不能与这个词的现代用法相混淆。后者(现代用法)指一种可以随时间和环境而改变的生活方式,代表一种与环境相关的较为表面的行为方式,与阿德勒所说的“生活风格”意思正相反。阿德勒的“生活风格”并不是指暂时的或表面的生活方式,而是指一个人对他生命期限内生活的长期定位。同时,生活风格还指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基本看法,以及这个人的基本人生目标。
2.阿德勒认为所有人类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你只有理解个人的目标,才能理解其行为的含义。阿德勒的目标定向很重要,有三个原因:第一,目标是人为构建的。目标是主观事件,而阿德勒的理论专注于主观过程。第二,目标是体现选择和决定的认知事件,阿德勒的理论专注于自我决定。在阿德勒的理论中,心理决定并不是基于个人生活中的历史事件,而是基于人在设定其获取未来结果的道路时所做出的选择和决定。第三,阿德勒理论以未来为导向这体现了该理论固有地乐观本质。主张行为是由目标决定的观点,是治疗和恢复的基础,这一观点体现了变化的可能性:你无法改变历史,但你可以改变你的目的。
3.所有人都是“社会性的”。人类活动只有在其社会意义上才能被充分理解,正是人类的这种社会性质,奠定了“归属需求”的基础,阿德勒称之为“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
4.总结:阿德勒的理论原则是整体性、目的论和社会性。他首创的许多概念,如私人逻辑和常识、自卑感、气馁和鼓励、家庭星座、生活任务等,都与这三项基本原则和谐一致。
好了,以上是大概讲了下个体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去阅读阿德勒在整体性、目的论和社会性三大理论原则基础上提出的其他具有洞见的概念和观点。
接下来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如何帮助现代人摆脱心灵的束缚,进而获得自由。
1.阿德勒帮我们挣脱的第一个束缚来自过去
因为阿德勒倡导“目的论”,这与佛洛依德的“决定论”很不同,持决定论的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会变成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而阿德勒认为重要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你如何看待过去的经历,我们对过去经历的看法是会改变的,这里的“如何看待”“看法的改变”都是为你现在的“目的”服务。从这一点来看,阿德勒的学说赋予了人更多的主观能动性,较之佛洛依德的“因果论”更为乐观。
总结下第一点,目的论的提出要求我们不可以从过去找原因,要否定精神创伤,我们之所以无法改变正是因为我们自己不断下定“不要改变”的决心(因为改变现状适应新环境会让自己不安,会让自己很累等等)。缺乏选择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气。
2.阿德勒帮我们挣脱的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
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人际关系中“自卑”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这个词最早就是阿德勒提出的,他认为自卑感人人都有,且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人正是因为自卑感才会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优秀,即追求优越性。但如果将自卑感上升到“自卑情结”就不是一件好事了,这一词汇在阿德勒心理学中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说来就像是这样的话术“正是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简单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不想真正地努力,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不满也更愿意维持现状。需要警惕的是,当人们不满现状产生强烈自卑感但又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手段去改变,可能有部分人就会用更为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即“优越情结”。例如自吹自擂、虚报履历、过度追求名牌等等,这些都是我原本并不优秀,但是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看起来就会显得我很优秀,这其实是“虚假优越感”。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所以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虽然从名称上看似乎是正相反,实际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阿德勒认为人生有三大课题,分别是: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随着人的成长,人际关系的距离和深度不同,这三个课题基本贯穿我们整个人生。在面对这三大人生课题的时候我们如何处理这些距离和深度不同的人际关系呢?阿德勒给我们提供了2个方法,即课题分离和找到自己的“社会兴趣”(共同体感觉)。
1)首先我们谈下什么是课题分离
简单来说就是将你和他人的课题区分开来,不要对他人的课题妄加干涉,也不要让别人妄加干涉自己的课题。人际关系中的许多问题,究其深层原因都是你没有进行课题分离,把原本是别人的课题当成是自己的课题,让自己负重而行。
课题分离背后的哲学思想是:“人人生而平等,虽然人会因为种族、国籍、文化、地域、年龄、经济、教育等产生各种差异,但这种差异无关乎善恶或优劣,我们虽然不同但却平等。”从人际关系角度来看,生活中常出现区别对待的现象,其实质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虚假优越”。比如父母常常为孩子的人生做决定,常说“你看,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我为你做的选择是正确的,是为你好的”。这其实也是大人在向孩子彰显成人的优越感,以便对孩子的人生做出控制。
只有懂得课题分离你才能获得自由,避免矛盾之争。那自由是什么呢?阿德勒说自由是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是自由。如果想要这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在人际关系中就是被别人讨厌。知道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阿德勒心理学其实是勇气的心理学,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的那份霸气。因为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又独特的,所以我怎么爱你,这是我的课题,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爱,这是你的课题。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样的人太自我了,怎么可能有人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呢?这里我们必须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那种向别人表达爱意,还非要他人也以同样的态度反馈自己才是真正的以自我为中心。当期待落空,他们会感到屈辱进而愤慨~
2)其次,不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面对人际关系课题,我们要思考的是“我能给他人什么”,而不是“他人会给我什么”。这样,你就会在集体里找到归属感。在寻找归属感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3点,即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自我接纳不是欺骗自己,明明做不到还暗示自己“我很强”“我可以”,而是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并朝着100分的方向努力。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的东西,但却可以决定如何利用已经被给予的东西。
他者信赖:信赖不同于信用,信赖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条件。不附加条件的信赖很有可能遭到背叛,但阿德勒认为,决定背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如果对方讲信用我也给予信任”,这只不过是一种基于抵押或条件的信用关系,所以如果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生就会简单得令你吃惊。关于这一点,实践起来有困难,你不妨在自己想深交的朋友身上使用,即使遭到背叛你也不会有怨言。如果你并不想与某人搞好关系的话,你大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剪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真诚地接受不能交换的“这个我”同样也是自我接纳。
我们在“他者信赖”的过程中要反对一切“纵向关系”,而要提倡“横向关系”。纵向关系中,我们很容易就去干涉他人的课题,这点集中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而横向关系中包含的更多的是真诚和尊重,不会充斥各种评价性语言,而是鼓励和感谢。
他者贡献:他者贡献并不是自我牺牲,为他人效劳,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阿德勒认为“我对共同体有益”“我对他人有用”这种想法足以让人体会自己的价值,人通过这种价值感进而获得幸福。
他者贡献是我们在追求自由之路上的“引导之星”,有了它,你就不会迷路。即使被他人讨厌,你也可以自由地、认真地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行动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现实的人生就是无论你怎样回顾,也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会走到“此时此刻”。
3.阿德勒帮我们挣脱的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
很多人目标远大,总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还不是“人生”,只能算是通往人生的路上。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把现在贬低成实现未来的工具,殊不知现在才是我们唯一拥有的。我们生活的不开心,不善于言辞,公众场合尴尬,其实都是来自于自我意识的羁绊,不得无拘无束的行动。要突破这一点我们要做到这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其实也就是找到自己的“社会兴趣”(共同体感觉)。最后分享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